热搜词: 贝特瑞

普拉多的吼声, 不止为销量正名, 更为合资车企守住尊严

8月20日,针对网络上流传的“普拉多销量惨不忍睹”的不实言论,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赵东在社交平台上作出回应。他直言,在40万元以上的硬派越野市场,普拉多依然稳居销量冠军。

数据显示,在今年7月,普拉多以1792辆的成绩位列细分市场榜首,远超豹8、福特烈马、坦克700新能源等竞品车型。赵东也进一步强调,普拉多的优势在于核心技术,尤其是全时四驱系统,而并非部分竞品强调的“冰箱、彩电、大沙发”等舒适性配置可以替代。

在他看来,用户不是傻子,他们用钱包投票的结果足以证明,没有同类产品能与普拉多正面竞争。他还表示,“很愿意让用户听到不同的声音,但不包括谣言,欺骗消费者不是爱国。”

这番话并不仅仅是对一个销量质疑的回应,更像是一场关于“话语权”的宣战。在过去,合资车企的高管极少在舆论场上亲自下场表态,多数情况是用直观的销售数据或营销宣传来间接回应市场声音。这种策略在信息传播相对单一、市场竞争相对缓和的年代或许行得通。

但在当下流量为王的语境中,用户认知在碎片化信息的冲刷下不断被重塑,合资车企继续选择“沉默”几乎等同于“放弃”解释权。尤其当新势力频繁选择与合资车企对标,甚至以夸张的表达进行流量化营销时,合资车企如果在面对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继续“佛系”、继续“不争辩”,就很容易被市场边缘化。

合资车企过去的“沉默”确实让市场误解甚至“随便糟蹋”,怎么解读反正也没人理。赵东的回应,其实就是“不再忍”的转折。要传递的是一种合理的“尊严感”:合资车企有底气,不该被无端质疑。虽然转型稍微慢了一步,但也绝不是一些人眼中的不行了。

事实上,普拉多之所以敢于以“全时四驱”作为技术标签,底气并不只是销量数据支撑,而是建立在长期技术积累之上的产品自信。业内人士指出,四驱系统大致分为全时四驱、适时四驱和分时四驱三种类型。适时四驱在大多数情况下以两驱为主,只有在必要时才介入四驱;分时四驱是硬派越野车的象征,需要驾驶者手动切换两驱和四驱,是场地专业硬派越野车的象征。而全时四驱顾名思义,指的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始终保持四轮驱动的模式,它依赖中央差速器来分配前后轴的动力,能够应对各种复杂路况。无论是湿滑路面、积雪坡道,还是高速过弯、紧急变道,全时四驱都能快速响应。

然而,全时四驱系统由于结构复杂、成本高昂,还伴随传动效率下降和油耗上升,其对于研发能力和制造工艺提出了极高要求。业内人士甚至表示,严格意义上来说,市面上90%以上打着“全时四驱”标签的车型都称不上真正的全时四驱。正因如此,能长期坚持并不断优化这一技术的车企寥寥无几。而普拉多之所以能在用户群体中积累长久口碑,靠的正是这种经得起考验的硬实力。

换言之,在“后来者”以“冰箱、彩电、大沙发”打造差异化优势之前,普拉多早已凭借可靠的四驱性能和长期耐用的机械品质,为自己树立起不可替代的产品壁垒。也正因如此,即便新能源大潮汹涌而来,普拉多依旧能在硬派越野这一细分市场保持稳定的统治力。

事实上,这并不是赵东第一次在社交平台上选择下场“硬刚”。自今年以来,他曾多次通过社交平台直接与用户沟通,并亲自出境拍摄系列汽车知识科普视频。不久之前,他还曾公开纠正部分车企在新车宣传中关于“轮轴比”的概念错误。相较于此前合资车企和用户之间的“距离感”,很多网友评价:“一汽丰田越来越有‘活人感’了。”

这种变化背后,是合资车企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的当下,仅靠产品力无法撑起品牌竞争优势,必须补上与用户沟通的短板。普拉多的销量质疑事件,正好成为了一个窗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汽丰田不仅是在为一款车辩护,更是在尝试夺回属于合资车企的话语权。

回望普拉多事件的舆论走向,不难发现,一汽丰田真正想要传递的信息,并不仅仅是销量数据或四驱系统的专业解释,而是希望在流量喧嚣中重新强调“汽车产品的本质”。赵东的发声,恰恰是在提醒行业:汽车的本质,仍然是能陪伴用户十年、二十年的长期可靠性和安全性,而不是短期热点带来的所谓的“情绪价值”。

因此,普拉多销量之争,表面上看是一次关于“数据真伪”的辩论,实则背后隐藏着合资车企对自我定位与传播方式的反思。在业内人士看来,合资车企在现阶段的反击不仅仅意味着研发本土化和供应链在地化,更重要的是合资车企在掌握了产品话语权和主动权之后,进一步推动本土化的营销体系变革。当车企能够通过直面用户疑问、正面回应争议,打破长期以来“高冷、不接地气”的刻板印象,才算是真正赢回了主动权。

换句话说,真正的挑战,并不在于普拉多能否继续守住细分市场的冠军,而在于一汽丰田以及其他合资品牌,能否在喧嚣的流量场中,找回属于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