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海洋”浙江力争三年打造10个以上应用场景

潮新闻记者胡静漪通讯员周佳莉

9月3日,记者从加快推进浙江“人工智能+海洋”发展座谈交流会上了解到,省海洋强省办于近日印发《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海洋”发展行动方案(2025年—2027年)》,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探索实践,打造形成10个以上“人工智能+海洋”标志性应用场景,形成一批人工智能赋能发展、融合创新的新范式。

近期,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这是继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后,国家层面对AI战略的全面升级。“‘人工智能+海洋’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省海洋经济发展厅负责人表示。

此次《方案》聚焦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大黄鱼种质创新与智能养殖、智慧港口建设、海洋新兴产业培育等关键领域,系统提出实施4大行动和17项重点任务。包括“人工智能+渔船安全治理”提升行动、“人工智能+大黄鱼养殖”提质行动、“人工智能+港口环境”升级行动、“人工智能+海洋新兴产业”赋能行动,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赋能作用,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治理效能。

这些行动以小切口带动大场景,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真痛点、真需求”。比如,“人工智能+海洋新兴产业”赋能行动,围绕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海洋新材料性能调控难、海上新能源设施监测巡检难、海洋数据应用效率不高、深海开发难等问题,重点开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智能研发,推进海上新能源智能运维、海洋数据智能应用、深海科技产业智能探索等5项任务。

其中,“海洋新材料智能研发”任务由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市海经局及有关设区市海洋经济主管部门等单位协同推进。宁波材料所正在建设一套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的海洋材料多层级语料库,在此基础上构建可推理、可迭代的专业模型,为研发全链条提供底层支撑。

该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蒲吉斌介绍,团队正依托现有及规划中的大数据监测平台(如舟山风电、杭州湾跨海大桥、象山试验场等),构建“数据采集—语料更新—模型优化—自动验证”的快速迭代机制。预计可将研发周期压缩50%,助力新一代海洋防护涂层、自修复材料、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等迅速响应我省油气钻探、船舶制造、港口经济等产业需求。

《方案》还提出,将统筹“两重”“两新”、海洋强省重大项目、省海洋产业科技项目等资源,通过组织开展AI业务培训交流、遴选打造示范应用场景、举办“人工智能+海洋”相关活动等,对行动任务予以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现场,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高校,海洋二所、之江实验室等科研院所,省能源集团、省海港集团等省属企业,以及相关市县海洋经济、海洋渔业主管部门等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代表单位就“人工智能+海洋”产学研用联动、场景拓展、生态构筑进行深入探讨,加快构建浙江开放协同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