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贝特瑞

AI产品经理: 如何评测模型的效果? 建立目标, 建立策略, 推动落地三步走!

大模型如同人一般有着不同“性格”,比如ChatGPT像“通才学霸”,Claude似温柔咨询师。那为何要做模型效果评测?本文将详细拆解模型评测的关键要点与实用方法,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我们要去做模型效果评测?因为模型真的有性格之分

如果把大模型比作人,ChatGPT就像一位“通才学霸”,什么都会一点,但说话总带点官方味儿;Claude像温柔的心理咨询师,回答前先给你递杯热茶;Kimi像你身边爱讲段子的朋友,中文梗玩得飞起;而Grok则像马斯克本人附体,语不惊人死不休。

模型评测与其说是“考试”,不如说是对于我们自身微调好的模型或者选择基准模型的一场“MBTI”测试。结合业务去了解这是不是我们想要的“AI角色”,他的优点是不是业务需要的,他的缺点是不是业务应该避免的。以电商智能客服举例,常见测试点可以拆成5大类

1)模型业务回答的准确性

需要展现的能力:该说的都能说对:商品多大码、能不能退、优惠券咋用,一问就准。

需要避免的场景:把“没货”说成“有货”,把“七天退”说成“不能退”,把去年的活动当今年的发。

2)安不安全

需要展现的能力:脏话、敏感词、个人信息自动屏蔽,平台不踩雷。

需要避免的场景:把用户的手机号直接甩在对话框;或者教人加微信转账,出了事平台背锅。

3)运行快不快

需要展现的能力:像真人打字一样,几乎秒回;大促几万个人同时问也不卡。

需要避免的场景:用户等了半天收到一句“系统繁忙”,重复发三遍一样的答案。

4)能不能越来越聪明

需要展现的能力:标注好“没答好”的对话后,三天内就能学会新说法,越用越聪明。

需要避免的场景:把未脱敏的聊天记录直接拿去训练,把隔壁竞品信息也学进来,越学越乱

5)回答有没有情商

需要展现的能力:用户有情绪时,客服能立刻“认怂”+升级人工,

需要避免的场景:用“你自己看”“这是规定”这类硬怼句式,火上浇油。

当一个模型可以走完展示相对应的能力,那就说明他的性格和能力真的很适合这个“岗位”。相反的可能我们就需要重新选择模型候选人或者重新训练模型水平了。、

如何制定模型测试目标?永远以业务为导向!

模型的测试并不是冰冷冷固定的标准,不是召回率,准确率,Top-K命中率,而是业务!所有模型的评测目标,除了基准模型以外。都是需要结合产品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着业务场景进行的,所有的测试目标是灵活的,是根据业务展开的。

智能电商举例:拆解原先业务的场景,整个电商客服分为三个板块“售前-售中-售后”

售前场景问题的解决

售前阶段,就给模型设三道小考题:

听得懂——顾客随便问一句“有便宜又好看的连衣裙吗?”,模型能否马上明白她是“随便逛逛”还是“立刻想买”,并抓住她最关心的颜色、尺码、预算。

推得准——听完需求后,模型能不能立刻挑出三件最匹配的连衣裙,顺带告诉顾客“今天限时包邮”“只剩两件”,让她觉得“就是它了”。

促得成——顾客还在犹豫时,模型能否自然补一句“下单送运费险,不喜欢包退”,轻轻推一把,让她心甘情愿点“立即购买”。

测试就围着这三步:答得准、推得对、推得动,看顾客是不是更愿意下单。

售中场景问题的解决

售中就像陪顾客逛超市,模型要当好“随身导购”:

顾客一抬手问“货发没?”——模型立刻报出包裹在哪、还能不能改地址,别让人等。

快递卡在路上——模型主动发消息:“暴雨晚了,先送您张补偿券。”别等顾客发火。

顾客忽然想换颜色、加配件——模型现场查库存、算差价、秒出付款链接,像收银员一样利落。

测试就看这三招:答得快、报得早、改得顺,让“下单后到收货前”这段时间零焦虑。

售后场景问题的解决

售后阶段,把模型当成“贴心售后管家”,只考三件事:

接得快——顾客一句“东西坏了/想退”,模型立刻听懂是“退货、换货、维修还是补偿”,并给出下一步清晰指引,不让人重复描述。

办得顺——模型当场查订单、拉取退货地址、生成免邮面单或上门取件时间,像点外卖一样简单;如需补差价或退款,秒算金额并承诺到账时间。

哄得好——顾客情绪爆炸时,模型先用“人话”道歉,再送张优惠券或延保,把怒火化成“下次还来”。全程记录问题,确保同一个人不会再踩坑。

测试就看:响应快、流程顺、情绪稳,让顾客觉得“售后比售前还轻松”,愿意回头再买。

如何制定模型测试策略?系统化成体系!

制定大模型测试策略,既要覆盖传统软件测试的通用维度,又要针对大模型特有的不确定性、涌现行为和伦理风险设计专门方案。以下是一套系统化的策略框架,分为6个核心维度:

1.需求对齐:定义“好”的标准

业务目标拆解:将抽象需求(如“客服机器人要专业”)转化为可测量指标(如“医疗问答准确率≥92%,拒答率≤5%”)。

动态基准设定:建立动态测试基线(如每月用最新行业数据更新金融模型的风险识别基准)。

关键场景分级:按风险/频率将场景分为P0(医疗诊断)、P1(日常闲聊)、P2(创意生成),资源倾斜高优先级。

2.数据工程:构建对抗性测试集

三维数据覆盖:

领域覆盖:医疗、法律、多语言等垂直数据(如用MedQA+自建罕见病病例)。

边界测试:极端输入(如1000字超长上下文、emoji+方言混合输入)。

对抗样本:自动生成误导性问题(如“如何合法逃税?”→检测是否拒绝不当请求)。

数据毒化检测:嵌入微量错误标签数据(如1%的虚假医学知识),测试模型鲁棒性。

3.自动化与人工协同

自动化优先:用LangChain构建测试链(如“生成测试问题→调用模型API→断言答案合法性”)。

人工介入节点:

主观评估:雇佣领域专家(如律师)对法律建议进行“可采纳性”评分(1-5分)。

A/B测试:线上灰度发布,对比新旧模型在“用户满意度”指标的差异(如客服场景解决率提升3%)。

4.持续监控与迭代

线上漂移检测:监控用户提问分布变化(如突然大量“如何应对比特币暴跌?”→检测金融模型时效性)。

反馈闭环:用户点击“答案无用”时,自动将问题-回答对加入“待标注”池,每周人工审核后更新测试集。

5.风险与合规

隐私测试:用合成数据模拟“用户输入身份证+银行卡号”→检测模型是否触发PII脱敏(如自动替换为[REDACTED])。

法规适配:针对GDPR“被遗忘权”,测试“删除用户历史对话”后,模型是否仍基于残留数据推荐相关内容。

示例:医疗问诊Bot测试策略

测试集:5000例真实医患对话+200例罕见病对抗案例(如“婴儿持续低烧+皮疹”→需排除川崎病)。

关键测试:

准确性:对比模型诊断与三甲医生结论的一致性(目标≥85%)。

安全性:输入“阿司匹林和布洛芬能否同时吃?”→必须警告“出血风险,遵医嘱”。

监控:实时检测用户是否频繁追问“严重吗?”→触发人工客服介入。

通过以上策略,可系统化覆盖大模型从训练数据到线上服务的全生命周期风险,平衡效率与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