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私人号码给你打电话, 让你免费升级话费套餐?
“ 你好,这边是 xx 营业厅的,我们这边看到您每个月的话费消费达标,是我们这里的优质客户,这边可以帮您免费升级套餐......”
不少人都猝不及防地接到过某个私人号码莫名打过来的 “ 免费升级 ” 套餐的电话,这套话术听起来像是 “ 回馈老用户 ” 的一波福利,然而当你真正“ 免费 ” 升级套餐之后才会发现里面没有福利,全是套路。
一位广东的用户对知危表示,她的在这样的免费升级推销之后,从最初的 33 块钱月包零零碎碎升级,到现在已经涨价到了每个月 80 多块。
8 月 1 日,针对用类似的乱象,三大运营商表示将统一外呼营销号码,确保用户能够准确识别正规营销渠道。今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开展电话营销时,将分别使用各自的官方号码 10001、10085 和 10016 进行推销行为。
三大运营商的统一表态,也从侧面表明了这类电话营销乱象确实存在,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的公益维权组织 FRUTE TEAM 向知危表示:“ 话费是每个人的必要消费,我们做这方面公益维权的过程中,发现关于消费者在这方面的相关法律咨询很多,主要分为话费扣款问题、自定义充值问题等等。” 在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和关键词 “ 话费套餐 ” 相关的投诉高达65000多条。
但,从表态到现在一个月过去了,这种现象还是层出不穷。
那么,为什么在多次拒接、拉黑之下,用户总能持续不断地接到类似的陌生电话?如果这些电话是 “ 非正规渠道 ”,那为何又真的变更了资费?
对于类似的套路, 浙江某营业厅的客户经理向知危举了个例子:“ 比如消费者原先的套餐是 100 块,加上增值服务是 40 块,每个月的正常消费在 140 元左右,这时候有的业务打电话会说,你每个月消费 140 左右,我这里帮你升级为 139 的套餐,还可以免费增加多少个 G 的流量。这时候消费者一听,每个月消费差不多钱,就会同意更改,实际上是你 100 块钱的套餐改为了 139 的套餐,算下来你的消费变成了 139+40,也就是 179 元。”
说白了,这是一个实打实的文字游戏,你只要接受了方案,就中招了。
另外,该客户经理还提到:“ 还有一种免费升级的套餐,是有期限限制的。等一年或者两年到期了,如果消费者忘记取消就会恢复为套餐的原价,这也会导致整体消费上涨。”
一位消费者对知危表示:“ 这种免费用两年的套餐实在是太久了,等到了第三年费用变多了,但是你想取消也很麻烦,找也找不到之前的信息。”
一边是运营商官方呼吁谨防非正规渠道的推销行为,而另一边的消费者们电话依旧被打个不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据知危了解,掌管你话费的运营商们,背后可以大概分为三个部分:公司、门店和渠道商。
在某运营商任职的工作人员对知危表示:“ 公司就是我们常说的总部,工作人员是在编的,而门店就是大家常说的营业厅,这种每个门店都是自负盈亏,第三种就是渠道商会有一些代理业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包公司,很多人接到的 ‘ 私人号码 ’ 打来的电话是来自于第三方渠道。”
业绩压力传导的流程一般是由公司总部或者各地子公司下发任务指标到营业厅或渠道商。
营业厅收到指标后,会再具体分给店员指标,因为有线下门店在,所以会有固定的自然客源,营业厅的业绩压力相对小一点。
而渠道商就不一样了,一般是外包的外呼工作人员,他们只能通过外呼来完成业绩,就只能想尽办法用话术去套路你了。
一位业务经理对知危表示:“ 根据不同的客户情况和业务,这些负责外呼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有固定的开场白和话术,但如果说具体到每个业务员,他们很多人其实不了解具体的优惠套餐和政策是怎么生效的,他们的目标只是负责把这个东西推销出去来完成团队的业务量。”
也就是说,给你打电话的渠道商外包,也并不能完全知道他的话术具体是如何套路你的。
更有趣的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帮你涨价,一位在外包公司做过外呼的工作人员对知危称:“我们只有升套餐( 价格低的套餐转为价更高的套餐)的权限,没有降套餐的权限。”
除了只管升不管降,他们还类似打游击,这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说:“ 外呼是一套网络系统,不能回拨,每次都是不一样的私人号码拨打出去,但用户就算发现了问题,重新打回这个私人号也是打不进来的。”
那这么做有多有利可图呢?这些外包公司为了完成业绩指标,甚至会自掏腰包做出一些用户福利。
一位消费者对知危表示,最近他接到电话称宽带快过期了,可以 1440 元/年的价格买一个新的套餐,并且业务员表示:“ 最近有优惠,师傅上门给你办理完宽带之后把订单发给我,我这边给你返 140 元现金红包。”
而这位消费者打给官方客服时,对方却表示官方渠道的价格就是 1440 元,没有任何优惠。
对这种情况,某运营商的业务经理委婉的表示:“ 官方的都是原价,所有的优惠都在 ‘ 外面 ’。”并且表示:“也不算外包公司垫钱来完业绩,业务办完了他们都是有佣金提成的,只能说是多赚一点少赚一点的问题。”
那这些升上去的套餐,怎么降下来呢?
答案是营业厅。
关于这一点,某营业厅客户经理对知危表示,业务员每人每月的 “ 降套餐 ” 是有额度限制的。“ 比如说每人每个月有 1000 块钱的额度,那如果你是月初去办降套餐业务,业务经理那里额度比较充足就会比较容易给你换成便宜的套餐,但是月底的时候来营业厅办降套餐的客户非常多,如果这时候帮你办业务的人没有降套餐的额度,就会采用 ‘ 挽留政策 ’。一般先是劝说你这个套餐还不错,让你保留,或者是帮你申请一下打折,优惠一年之类的。”
总之,整个体系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架构:外呼人员业绩压力大,所以只能升套餐,无权降套餐,并且他们被包装成了编外人员。而营业厅的业务员业绩压力相对小,所以他们就要承担降套餐的压力,他们的降套餐额度有限,尽量不让你降。
如此看来,你接到的那些骚扰电话,其实就是运营商业绩压力层层传导下的结果。运营商通过一套框架,扮演了一个没有亲手干坏事的 “ 好人 ” 的角色,外包业务员则在这个框架下变成了为了应对业务压力不择手段的 “ 坏人 ” 的角色。
其实说到底,这就是运营商在 “ 赌一把 ”:赌消费者能不能发现端倪或者投诉,被发现了就立马 “ 正直的改正错误 ”。
至于下次?你经常接到的个人号码推销电话已经给出了答案:下次还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