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贝特瑞

猛士M817: 30万级越野红海, 华为+俞敏洪也救不了?

对于猛士汽车来说,想翻身,光靠降价似乎远远不够。

2025年盛夏,东风猛士与华为联手打造的M817正式上市,指导价31.99-34.99万元。

发布会上,俞敏洪为猛士摇旗呐喊,还应景地提到自己的人生历程,称是从“文士到猛士”的蜕变,这番话让台下媒体人纷纷发朋友圈点赞,现场气氛一时高涨。

配合“一小时狂揽9713单”的预售数据,猛士似乎离“翻盘”更近了一步。但一款车能否真正走量,终究要看能否迈过市场的现实门槛——显然,M817还有不少坎要过。

31.99万起的定价,比917低了近一半,这步“降价走量”的棋看似精准。

可30万级越野车市场的消费者,不是只看价格标签的“凑数者”。

他们要的是“值不值”:越野时够不够可靠,城市开够不够灵活,出了问题能不能及时修——这些才是掏腰包的关键。

先说越野的“底气”。

比亚迪方程豹靠云辇-P底盘,能在交叉轴上把车身倾斜控制在15度内,实测视频在越野圈传得满天飞;长城坦克的智能四驱系统,经过百万车主在川藏线、阿拉善的验证,“哪里难走去哪里”成了口碑;就连福特烈马,也凭着三把锁和全地形系统,让玩家敢往无人区闯。

这些竞品的“硬实力”,是靠实打实的极端路况测试堆出来的。而猛士的电动越野技术,至今还停留在发布会的参数表和“穿越内蒙古”的单一案例里,没经过不同气候、不同地形的全方位检验——消费者凭什么相信它能应付更复杂的场景?

再看城市使用的“妥协”。

M817车宽1998mm,这一数据在城市通行场景中已相当“扎眼”。城市老城区不少街道宽度仅4米左右,除去两侧预留的安全距离,实际可供车辆行驶的空间仅3米。M817行驶在这样的街道上,与对向车辆会车时,双方必须减速至极低速度,稍有偏差就可能蹭到路边护栏或停放的车辆。

日常停车更是难题。普通商场地下停车位标准宽度为2.4米,M817停入后两侧仅剩约20厘米空隙,乘客开门稍用力就可能撞到邻车;若遇到老旧小区2.2米宽的非标车位,甚至需要反复调整角度才能停稳,上下车时还得小心翼翼避免磕碰。

对比之下,竞品们早针对城市场景做了优化:方程豹豹5车宽1970mm,配合“城市模式”可智能缩小转弯半径,在窄路掉头更灵活;坦克城市版通过缩短轴距,让狭窄路段的操控难度大幅降低。

M817为保留越野性能,在城市便利性上妥协过多——对多数用户而言,每周一次的越野需求,终究抵不过每天通勤的麻烦。

最要命的是售后的“盲区”。

越野车用户爱往偏远地方跑,可猛士的服务网点还扎堆在一二线城市,三线以下几乎空白。

有917车主反馈,在偏远地区遇到小故障时,很难快速找到能提供原厂配件和专业维修的网点;竞品们早就铺好了网络,坦克在西藏那曲都有服务站,方程豹和华为合作,偏远地区能调用华为门店的应急支援。

连基本的维修保障都跟不上,“去野”的口号就成了空谈。

预售9000多单看着唬人,但“小定可退”的规则里藏着水分。

当年917的销量低迷,核心问题在于新品牌的信任壁垒——当消费者在越野论坛里搜不到足够多的长期使用报告,在身边找不到真实车主的口碑参考,面对“电动越野”这种新鲜事物,自然会犹豫。

如今M817虽降价,可品牌认知度、市场验证度、服务覆盖度这些核心问题都没解决,凭什么指望消费者这次更买账?

俞敏洪的站台能让媒体圈热闹一阵,却未必能打动真金白银买单的消费者。

30万级的车主们见过方程豹的智能、坦克的可靠、普拉多的耐用,这些车早已用时间证明自己“值回票价”。

猛士M817若只靠降价和情怀营销,不补上产品力和服务的短板,就算短期销量有波动,也撑不起“翻身”的底气。

市场从来不给“躺赢”的机会,尤其在高手环伺的越野领域。

M817要证明自己不是“昙花一现”,得先让消费者相信:它不只是发布会里的“明星”,更是能经得起日常和冒险双重考验的“实干家”。

否则,再热闹的开场,也只会是又一场“匆匆过客”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