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反“开盒”技术联盟成立, 强化行业共治! 南都隐私护卫队加入

一言不合就“开盒挂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并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进而煽动网民攻击谩骂、造谣诋毁,已成为影响恶劣的一种新型网络暴力,给被害人及其家人、朋友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伤害。

如何遏制“开盒”乱象?8月8日,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CCIA)数据安全工作委员会反“开盒”技术工作组成立仪式在京举行,南都·隐私护卫队、百度、抖音集团、阿里巴巴、腾讯、新浪微博等十余家成员单位代表参会。

该工作组旨在建立行业自律协作机制,强化社会责任担当,联合各方力量打击“开盒”等违法犯罪活动。接下来,工作组将通过制定相关技术规范、构建联动处置机制、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凝聚多方力量,扎实推进反“开盒”工作。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开盒’受害者”

只因一言不合,就“开盒挂人”。近年来,“开盒”等恶性网络暴力事件屡见不鲜,相关个人信息遭非法获取、恶意传播,严重侵害公民权益。为抵制非法“开盒”行为,行业组织正在行动。

8月8日,CCIA数据安全工作委员会反“开盒”技术工作组成立仪式在京举行。该联盟旨在凝聚多方力量,提出技术应对方案,构建联动处置机制等,共同筑牢保护网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屏障。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当前,各大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服务已涵盖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收集的海量用户信息正逐渐成为“开盒”行为的重要数据来源。南都·隐私护卫队现场了解到,此次工作组的成立,就是希望集合各平台企业力量,通过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建立行业自律协作机制以及加强用户教育与社会联动等,阻断“开盒”数据来源和传播渠道,防止新型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作为观察员单位代表,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高能研究员在致辞中强调了当前建立反“开盒”技术防线的重要性。高能认为,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开盒”等违法行为的治理形势或变得十分严峻,联合多方力量建立专门工作组,开展行业协同共治到了十分迫切的阶段。“我们都可能成为‘开盒’的受害者。”高能呼吁,企业应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成为反“开盒”的倡导者、引领者、建设者。

目前,反“开盒”技术工作组的首批成员单位覆盖互联网企业、律所、媒体以及观察员单位,包括百度、抖音集团、快手、新浪微博、知乎、阿里巴巴、京东、滴滴出行、贝壳、携程、腾讯、联想、小天才、南都·隐私护卫队等。

南都·隐私护卫队是反“开盒”技术工作组中唯一一家媒体单位,成立于2017年,是国内最早跟踪和研究个人隐私保护的媒体智库团队。多年来,南都·隐私护卫队持续推出国内外隐私保护领域的热点动态、行业动向及监管趋势等优质原创内容,相关文章在南都App阅读量已超过3亿。

为推动互联网平台重视用户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南都·隐私护卫队曾对国内数千家网站和App隐私政策透明度进行测评,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敦促互联网平台持续完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还曾连续多年发布《个人信息保护年度报告》,推出《人脸识别落地应用合规报告》《网络暴力典型案例与防治观察》等数十份智库报告,为企业、行业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为强化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南都·隐私护卫队也做了大量科普工作,包括推出防针孔摄像头偷拍指南、发起相关问卷调研、举办旨在科普“个人隐私很值钱”的信息杂货铺公益活动等。

CCIA数据安全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何延哲表示,开展反“开盒”相关工作,媒体监督作用很重要,是加强宣传教育、联结多方的重要桥梁。多年来,南都·隐私护卫队深耕于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积累了丰富资源和经验,将成为宣传和监督反“开盒”工作的一大力量。

多位专家建议构建反“开盒”AI智能体

反“开盒”技术工作组将如何联动行业、企业,切实为个人信息保护、防止网暴筑起“城墙”?

据何延哲介绍,接下来,工作组将联合各家成员单位共同发布反“开盒”倡议书,其后还将制定反“开盒”相关技术规范,构建使用AI技术识别打击“开盒”行为、被“开盒”后举报反馈等应急处置高效联动机制,加强反“开盒”相关知识、技能科普宣传,发布相关典型案例等。

当天会上,围绕如何扎实推进反“开盒”工作,与会成员单位代表先后发言。

南都·隐私护卫队负责人表示,这些年南都做了大量隐私领域的报道,从“700元买同事个人信息”,到“戴头盔买房”揭露人脸识别技术滥用乱象,再到今年的反“人肉开盒”调查、“面具公园树洞论坛散播女性私密照”深度报道等,“我们发现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仍较为突出。”

她提到,“开盒挂人”行为的出现,一个重要源头是个人信息泄露。这一行为,往往还伴随着网络暴力攻击,甚至可能演变为现实生活中的安全威胁。“网暴带来的只有伤害,无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曝光个人隐私信息、人肉开盒更是违法。”上述负责人表示,南都·隐私护卫队将继续做好个人信息保护科普报道,帮助网民提高防“开盒”意识,自觉抵制相关行为。同时她也呼吁,完善用户遭遇“开盒”、个人信息泄露的响应机制和救济途径,并推出相关的AI工具。

“在隐私护卫队的后台,我们经常收到的回复是:我的个人信息泄露了,该怎么办?我被网暴了,可以到哪里投诉?”上述负责人建议,发挥成员单位的技术优势,推出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AI智能体,解答用户隐私保护的困惑,加强反“开盒”指南学习,并帮助用户快速找到相关的维权入口。

这一构建反“开盒”AI智能体的设想,得到了多家成员单位的回应。与会专家提出,该智能体可以集举报投诉、维权救济、教育科普等功能于一体,自主决策并采取系统性反“开盒”应对措施,包括堵住信息泄露源头、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宣传警示等。

也有专家建议,个人信息保护AI智能体的构建过程中,要注重各平台之间的联动。推动反“开盒”、协同处置侵害用户隐私事件相关的标准制定、情报共享等合作机制。平台企业可以共享黑产特征数据、梳理常见的“开盒”行为模型、对明显涉嫌侵权的内容进行自动化处理,并将这样的能力进行开源。

为规制“开盒”等行为,还有哪些创新性的治理思路?与会专家还提到,可以考虑在已有大模型基础上,通过建立“AI大模型+心理疏导”为受到“开盒”影响的用户提供救济措施。比如,通过建立症状知识库,帮助相关用户准确定位心理问题;通过提供对话问答服务,实现情绪识别并捕捉其情感需求,引导用户表达内心困扰和痛苦,提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的具体方案等。

还有与会专家建议,强化针对未成年人“开盒”问题的探讨,重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在投诉流程、响应渠道等方面做专门优化。还有企业代表建议,由反“开盒”技术工作组推出可供行业参考的的个人隐私管理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会上,有企业代表分享了安全从业者的心声:目前曝光的“开盒”案例中,涉事数据不少来源于海外社工库,这类社工库中包含通过非法手段整合的大量已泄露个人信息,且准入门槛低、数据获取价格低廉。如何对已经泄露的数据进行保护?对此,与会专家建议,掌握大量用户信息的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数据安全能力建设,对数据进行脱敏、加密等处理,同时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加大对境外社工库的打击整治力度。

出品: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