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流量狂潮下, 谁还在看公众号?
作者老泡通过生动的比喻,将短视频比作“步行街”,而公众号则是“专卖店”,两者各有其独特的流量特点和优势。
你是不是也经常听到这种说法:现在谁还看公众号啊?流量都去短视频了!
公众号打开率持续走低、头部大号都开始转型做短视频、朋友圈分享越来越少…这一切都像在宣告一个事实:公众号这个曾经的流量霸主,正在变得“古典”,甚至“过气”。面对短视频的疯狂崛起,流量的洪流更是无可争议地涌向了抖音、快手、视频号这些平台。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自媒体人和新媒体运营人深度思考的问题,不能只看到表面的流量下滑,而忽略了其背后更深层的价值。
老泡想用一个比喻来解释流量的底层逻辑:短视频是“步行街”,而公众号则更像是“专卖店”。
”步行街“和”专卖店“的流量模型
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其本质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步行街”。
想象一下,你走在一条人流如织的步行街上;这里有无数的商铺,有各种各样的商品,有精彩纷呈的表演。你的注意力被各种新奇的、有趣的、高颜值的东西吸引,你随时可能驻足观看,也随时可能转身离开。
短视频就是这样一条“步行街”:
流量特点:流量巨大,去中心化,算法驱动,内容快速消费。
优劣势:快速曝光、引爆流行、涨粉迅猛、门槛相对较低。但用户忠诚度低、内容难以沉淀、商业转化链路短。
在这样的模式下,你很容易获取公域流量,迅速实现“品牌曝光”;但问题是,用户看完你的短视频,可能下一秒就刷到了另一个感兴趣的内容,你和他之间的关系也就此结束。你拥有的是“一瞬间的关注”,而不是“长期的链接”。
粉丝关注了你,就像他特意走进你的店铺。这里没有嘈杂的人流,只有你精心准备的商品。他来到这里,是带着明确目的的,无论是想获取你的知识,还是想听你的观点,甚至只是想看看你今天又推荐了什么好物。
流量特点:流量精准、粉丝关系强、内容深度、私域属性。
优劣势:用户忠诚度高、内容可沉淀、品牌信任度强、商业变现路径多元(知识付费、社群、电商)。但涨粉速度慢、内容创作门槛高、打开率受限。
在这样的模式下,你获取的是私域流量;粉丝和你的关系是强连接的,他们愿意花更长的时间来阅读你的文章,思考你的观点。你和他们之间建立的是一种“信任关系”,这种关系是深度变现的基础。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优劣,因为它们解决的是不同的问题:
公众号更适合那些需要建立长期信任、提供深度价值、并进行多元变现的创作者,主要有以下三类:
1.专家型IP:你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比如AI技术专家、法律顾问、财经分析师、职场导师等。你的核心价值在于你的专业知识和深度洞察。短视频很难承载你的专业论述,但一篇3000字的长文,可以让你有足够空间去拆解复杂问题,建立权威。
粉丝需要的是你的专业背书,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对你来说,公众号是建立权威、进行知识付费和咨询服务的不二之选。
2.内容沉淀型IP:你的内容需要持续积累,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一个专注个人成长的博主,一个分享职场技能的学习号。你的用户需要的是一个可以随时查阅的“知识库”,而不仅仅是碎片化的信息。
公众号的文章可以被分类、被搜索,可以成为你粉丝的“私人图书馆”,帮助你构建强大的私域社群。
3.品牌自营型IP:无论你是个人品牌还是企业品牌,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内容阵地。公众号不仅是发布文章的渠道,更是一个品牌故事的讲述者,一个客户服务的窗口,一个用户运营的中心。
通过公众号,你可以持续输出品牌价值观,维护老用户关系,甚至直接进行产品销售。
如果你的目标是快速涨粉、追求曝光,短视频可能是你的首选;但如果你的目标是建立深度信任、提供高价值服务、并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变现,那么公众号就是你必须守住的阵地。
将”步行街“和”专卖店“联动起来
很多自媒体人常犯的错误是,在“公众号”和“短视频”之间做“二选一”。这就像你在问:“我应该开专卖店,还是去步行街摆摊?”聪明的商业模式是:用摆摊来吸引人流,再把他们引导进你的专卖店。
“一鱼多吃”,让内容价值最大化:你的公众号深度文章,可以提炼成多条短视频的脚本;反过来,你在短视频上爆火的一个点,可以在公众号上做深度延展,补充更多细节和思考。这不仅能节省你的创作精力,还能让你的内容体系更加完整。
构建私域矩阵:将公众号作为你的私域核心,通过社群、个人微信,将粉丝沉淀下来。公众号是发布公告、通知、深度内容的地方,而社群和个人微信则是你和粉丝直接互动、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行商业转化的“终极阵地”。
不要再纠结于“公众号是不是过气”了,真正过气的,是那些不懂得联动,只停留在单一平台做内容的人。
比如老泡有很多几年前写的文章,到现在仍会持续不断地带来阅读量、粉丝量的增长,这些文章凭借深度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沉淀了下来,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