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图开发「竞品成本-溢价」动态模型, 全新知音将枪口对向Model Y
作者 | 苏鹏、孙雅楠
8月13日,岚图汽车CEO卢放宣布全新知音预售价22万起,全系标配华为乾崑ADS 4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和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
我们从岚图内部人士处获悉,为迎战25万级红海市场,岚图开发了 “竞品成本-溢价”动态模型,通过对Model Y、小米YU7等核心竞品的深度成本拆解,将全新知音精准锚定在“预售价比Model Y低4万、配置上比Model Y多4万”的致命区间。这也是华为高阶智驾纯电SUV迄今最具竞争力的市场定价。
为什么是22万?岚图全新知音的解题思路
过去两年,华为生态下的纯电SUV有一种尴尬的处境。原本,纯电版本市场就相对较窄,问界M7/M9、阿维塔07等华为系爆款中,80%的销量来自增程或混动车型。
而岚图全新知音不仅想在相对狭窄的纯电市场闯出一片新天地,还试图做点更难的事——让华为智驾下放到25万层级。
之前并非没有车企尝试过,但往往是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困境。阿维塔07纯电版虽支持通过选装包升级至ADS 4,但起步价因此来到24.99万;深蓝S07纯电版虽然价格进入20万门槛,但激光雷达、城市NOA等能力也因此被砍掉,消费者的体验明显缩水。
更何况,“选配陷阱”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为了降低纸面起售价,很多品牌会将原本是核心卖点的功能拆成选装包,比如辅助驾驶功能、长续航配置。这样虽能让“起价”好看,但实际成交价往往层层加码,对习惯比价、比配置的家庭用户来说,这不仅是心理门槛,也无形中抬高决策门槛。
以往的经验已经表明,25万级的纯电SUV要同时满足“高阶功能齐全”、“价格有冲击力”和“购买省心”,几乎没有合适的解法。
尤其在25万级市场,华为系之外还有更多劲敌。特斯拉Model Y的品牌溢价、新势力的科技光环,已经让用户形成了“体验、配置、价格、品牌”等综合实力的比较习惯。
正是针对这一困境,岚图全新知音针对25万级纯电SUV建立了“竞品成本-溢价”动态模型。
这个模型的第一步,是把25万级纯电SUV的价格拆成三层:硬件成本层(电池、传感器、芯片等直接物料成本)、品牌溢价层(特斯拉的信仰税、新势力的科技形象)、选配陷阱层(核心功能拆装销售的加价空间)。接下来,对核心竞品进行BOM拆解和价格反推,计算在相同性能下的真实成本差异,最后确定拉满配置、去除溢价后,会诞生怎样的价格。
岚图的选择是,把消费者最在意的高阶智驾和座舱体验直接拉到标配,岚图全新知音全系标配乾崑ADS 4和HarmonySpace 5。在价格锚定上,岚图用模型反推得出Model Y在相似硬件配置下的成本,再减去其品牌溢价部分,精准锁定到比Model Y低4.35万的区间。
22万的价格,这也是华为高阶智驾纯电SUV迄今最具竞争力的市场定价。
这固然是出于商业层面的考量,但这更多是岚图为用户做的减法:把功能一次性拉满做成标配,省下对比纠结的精力时间;把品牌溢价砍掉,让买车回到纯粹的使用本身。
25万纯电市场,全新知音的突围路径
在25万级的纯电市场,全新知音的竞争对手堪称强劲,特斯拉Model Y、小米YU7、极氪7X、小鹏G6、阿维塔07,以及乐道L60等。它们同样锁定这一细分市场,但切入点并不相同。
常青树Model Y依旧是这一领域的标杆,但经过多轮价格调整,入门后驱版已经逼近26万元大关。岚图全新知音能在22万给到高阶智驾、智能座舱,此时的价格差显得尤为刺眼。
二者定位也并不相同,特斯拉品牌调性为“极简风格+性能均衡”,而全新知音更接近家用舒适,空间、内饰、舒适度、多功能配置等方面适配家庭用户需求。拿到手就是全功能,这是岚图全新知音给用户的省心感。
小米YU7则是另一种极端,它用极高的颜值、硬件性价比打入市场,强调800V平台、高压快充,全系标配1000万Clips版本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但它的入门款价格为25.35万。相比之下,全系标配ADS 4的全新知音只需22万元。
极氪7X在产品形态上与知音重叠,但打法更偏豪华舒适。相似智驾体验的情况下,知音可以用更低的价格和不弱的硬件参数形成替代效应。
更适合家庭用户。
阿维塔07是华为系另一条路线的代表。它提供ADS 3.3,并通过选装包升级到ADS 4,技术路线和知音相似。但“选装”依然意味着加价,这让它在总价上比知音高出不少。对于明确想要华为高阶智驾的用户来说,知音22万全系标配的策略更直接,阿维塔07则更依赖设计、豪华感和品牌调性来吸引用户。
乐道L60的定位略有不同,它的竞争力在于“蔚来系”的换电网络和家庭属性,这在特定用户群中是决定性因素。但二者受众不同,从交付即用的智驾体验来看,知音在性价比上依然具备冲击力。
最终,用户在25万级纯电SUV市场如何做选择,本质上是在体验、价格和品牌之间做平衡。全新知音的切入点,是先把体验做到不打折,再用价格砍掉品牌溢价,形成看得见的相对优势。它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发布时的价格配置平衡,更取决于能否在接下来的市场周期里,把这一优势持续转化为交付量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