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贝特瑞

人形机器人炫技热潮过后, 投资人开始考核创业公司商业化

“前两年机器人创业公司比较浮躁,只要做一个会翻跟斗的机器人,就觉得未来估值都是几十亿。”2025数博会期间,轩元资本管理合伙人王荣进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创业者变得更为成熟,纷纷开始围绕场景布局商业化落地,投资人也相对更加冷静。

商业化能力已成为投资人下注的决策标准之一。宇树科技背后的投资机构——首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8月中旬时提到,去年投资主要看团队、技术路线和Demo(演示)效果,今年则纳入量产交付能力的评价指标。

当行业步入拼量产、卷订单的阶段,一位正入局具身智能的从业者近期接触投资人后意识到,行业资源正在向头部企业集中,创业标准变高了。比如,单纯做机器人关节的创业项目几乎已经拿不到融资;对于具身智能“大脑”的创业,也只有顶级的团队配置,且开发的模型具备一定泛化性和成功率,才存留融资机会。

但王荣进指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业者仍在批量涌入,不排除有一些投机行为,总体上还是冲着这个比汽车更大的产业机会而来。机器人本体之外,传感器、关节模组、电机、固态电池等供应链产品,依然是机器人赛道上有价值的投资标的。

据王荣进粗略测算,目前的机器人创业者中,将近一半来自于汽车圈,另有25%左右来自高校,剩余25%来自互联网大厂。

一个直观的表现是,它石智航、星海图等在内的明星创业公司创始人均出身智驾领域。王荣进分析称,智驾从业者入局具身智能受资本青睐,原因在于具身智能和汽车两个行业之间在供应链、技术复用、场景迁移等方面有非常强的协同性。

电池、芯片、传感器、自动驾驶等,都是人形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可以共用的供应链。何小鹏此前受访时说,在制造层面,人形机器人约有七成的零部件和电动汽车相通。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曾任职于Waymo、蔚来汽车等公司,他在7月下旬向记者提到,周围新能源车企和智驾行业的朋友,大部分已进入机器人赛道,还有少部分对跳槽到具身智能行业“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