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贝特瑞

Figma AI入局: 产品经理的“嘴替”、设计师的“副驾”、开发的“减负器”

Figma的AI入局,不只是功能升级,更是角色协同的重构。本文从产品、设计、开发三类角色出发,解析FigmaAI如何在真实协作场景中扮演“嘴替”“副驾”“减负器”的新身份,揭示工具智能化如何重塑团队边界与工作流。

最近体验了一下Figma新推出的AI功能,生成速度和页面质量都挺惊喜。试了没几次就弹出付费提醒——不过每天的免费额度,也足够我对它的用途和潜力形成一些看法。以下结合Figma官方报告、招股书,以及第三方研究,从战略动因、产品价值、商业模式和生态联动几方面,整理给“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的朋友参考。

一、战略动因:巩固护城河+抢占新机会

1)防御AI设计工具冲击

2025年,各类AI设计工具爆发(如Midjourney秒出视觉稿),传统设计软件的“不可替代性”被频繁质疑。Figma选择把AI深度嵌进工作流——通过Make、Buzz等功能覆盖“从想法到原型”的全链路,减少被单一AI工具取代的风险。同时,1,300万月活(66%不是设计师)的使用行为,反过来训练模型,形成“用得越多→AI越准→粘性越强”的循环。

2)抢占“人机协作”场景

AI可以出图,但复杂业务逻辑和体验决策还得人来把关。FigmaAIAgent的定位更像创意放大器:

非设计师也能用文字生成原型(内部测试验证效率提升70%)

设计师可自动完成规范检查、内容填充,把时间留给策略设计

3)顺应市场需求爆发

2025年的用户调研显示:51%的AI产品开发者正在构建Agent智能体(2024年仅21%),需求增速远超预期。

二、核心价值:让“人人参与创新”落地

流程对比:传统设计→评审→开发的线性流程平均2周;AIAgent场景下,产品写需求→AI出原型→开发看代码,3天内就能走通。Airbnb就用FigmaAI来同步全球设计系统,保证跨端一致。

三、付费模式:PLG+AI双驱动

逻辑很典型:先用免费版吸引个体→团队为高阶协作付费→企业为安全合规买单。2025Q1数据:整体留存率96%,净美元留存率132%。

四、生态延伸:从设计到上线的“最后一公里”

除了在设计环节加速,FigmaAI还在向开发交付和上线延伸:

AIIDE对接(如Cursor、还有最近腾讯出的codebuddy,非常惊艳,我自己已经在使用):能直接解析Figma设计稿,生成可运行的HTML/CSS/React/Vue代码,并支持AI辅助修改

无代码/低代码平台(如Webflow、Retool):导入FigmaAI原型后,业务团队可以自行调整并发布MVP

设计交互即文档:Notion、Confluence等可以直接引用原型作为需求说明,减少重复整理

案例:某SaaS团队用“Figma+Cursor”链路,从需求到上线4天搞定,比原流程缩短近一半。

五、挑战与争议

AI依赖:核心功能锁在付费版,引发部分用户不满(有人调侃“没AI的Figma就像断网的电脑”)。Figma回应是基础功能下放到免费版。

数据与版权:企业担心机密设计稿输入AI会泄密。企业版提供本地部署和数据隔离来应对。

低价替代:国内“即时设计”等提供免费AI额度,吸引价格敏感型团队。

六、潜在机会(贴近一线从业者视角)

更早可用的“半成品”产品在评审会前就能把接近成品的交互稿发出来,让需求讨论更聚焦、减少反复推翻。

设计规范自动跟进当设计师更新组件库,AI可以自动生成变更摘要,并推送给开发和产品,减少遗漏。

新人快速融入项目新人加入项目后,可以让AI带着“走一遍”当前原型、交互逻辑和代码对应关系,降低学习曲线。

七、给产品经理的行动建议

立即试用:用文字生成原型(产品)、让查设计规范(设计)、尝试进入最新的AIIDE进行独立开发的尝试

保持思考:别让AI替你做决策,特别是在复杂业务场景

一句话总结:当设计变成“团队的共同语言”,AI就不仅是工具,而是协作的底层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