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贝特瑞

全球芯片格局正在分裂, 两种模式背后是一场生死竞速, 谁更适应未来?

半导体这盘棋,下得真是越来越热闹了。

这几年,美国那边没少折腾,一会儿限制这个、一会儿卡脖子那个,搞得全球芯片供应链七上八下。大家都在重新找位置、抢产能、押技术。而在这盘大棋里,有两个角色特别值得关注,台积电和中芯国际。一个像是全球赛道的全能选手,另一个则像是主场作战的耐力型选手。

你可能还记得,2023年的时候,台积电突然重启了它在南京的工厂,还一口气接了个超级大单——上千亿颗汽车芯片!那时候很多网友都在说:“中芯这下赌输了吧?”但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

台积电在南京的厂其实2018年就投产了,后来在2021年又砸了接近29亿美元扩产,主要做28纳米芯片。为什么是28纳米?因为那时候全球缺“车芯”,尤其是电动车疯长的中国市场,太需要稳定供货了。

而台积电就靠着本地生产、快速交付,一把锁住了大单。那中芯在干嘛呢?其实中芯也没闲着。它在北京、上海、深圳都在盖28纳米的工厂,一门心思搞本土化。但在那个时候,它的技术和能效还没完全跟上高端汽车芯片的要求,所以这一波大单,确实没抢到。

很多人那时候唱衰中芯,说它“投入大却没分到羹”,但其实当时整个行业都受到了影响,拿到大单的台积电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苹果、高通等给的订单减少了很多,且巴菲特都撤了一部分投资,台积电产能利用率下滑严重,不少员工只能被动“休假”。但你如果真觉得中芯就这样“输”了,那可能看得还不够远。

半导体这行业,从来都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到了2023年之后,中芯明显提速了。2024年,它的营收接近580亿元,涨了近30%。在国家大基金继续加持,新设备不断进场。2025年上半年,营收又涨了23%,净利润接近40%的增长,产能利用率冲到92.5%,这已经是相当满负荷运转了。

它现在已经是全球纯晶圆代工老二,中国本土老大。而台积电呢?依然强,但挑战也不少,且十分孤独。它跑去美国亚利桑那建厂,2024年开始量产,但当年就亏了十几亿新台币。海外建厂成本高、文化磨合难,就连台积电这样的巨头也喊累。后来它又跑去德国建厂,2027年才能量产。

虽然台积电全球份额依然遥遥领先,但中芯的追赶速度,比很多人想象中要快。你再看回南京厂,虽然它月产能4万片,但对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来说,根本不够。中芯的28纳米产线后来也全满了,做的是什么?高压驱动、图像处理器、微控制器……都是实打实的硬需求。

更何况,中国还在给国产芯片“开绿灯”,比如28纳米以下进口芯片免税,就是在给本土企业腾空间。而台积电呢?近日,特朗普针对台积电南京工厂,颁布了新的规则,取消了其“验证最终用户”豁免,这是有备而来啊,就是想要吧台积电“赶出”中国市场。

所以你慢慢能看出来:台积电和中芯走的是两条路线,完全不同。台积电走的是全球化分散布局,南京、美国、德国三头跑;而中芯是深耕本土,靠内需和国家支持稳步扩张。没有谁一定输、一定赢,而是两种活法都在发生。但有一点越来越明显:中国半导体自主化,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华为被制裁之后,国内企业纷纷转向本土供应链。中芯背后,不只有市场,还有国家意志。而台积电虽然技术领先,但也得面对美国、日本、欧盟各自想要“芯片自主”的现实,盟友之间,也开始各自盘算。

张忠谋退休后出了一本自传,他当年创办台积电时说“我们不跟客户竞争,只做代工”,这个模式曾经让它通吃全球。但现在,时代正在改写规则。

说到底,芯片行业就像修高速公路,你不能总是依赖别人的服务区。得自己建休息站、加油站、修理厂,才能全程掌握节奏。中芯也许慢一点,但它正在自己的路上加速。而台积电,强是真的强,但烦恼也不少。

未来五到十年,这场芯片大战只会更精彩。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一个时代的转折,从全球化分工,到区域化竞争。你更看好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