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贝特瑞

华为麒麟处理器再次被确认: 国产N+3与等效5nm制程, 升级可期!

当芯片制造的精密齿轮被外力强行锁死,华为海思麒麟这颗曾闪耀全球的移动处理器明珠,一度陷入沉寂。

然而华为却从来都没有放弃发展,从麒麟9000S系列到麒麟9020处理器,华为一直都在突破的过程中。

尤其是近期,华为更是给旗下的Pura 80系列机型展示了芯片型号,可以说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意味着其实力的提升。

重点是当消费者开始对麒麟9030处理器产生期待的时候,近期的市场中一则关于国产先进制程N+3工艺的可靠爆料来了。

根据博主透露的信息,依据关键专利信息(H210G56指标),确认了此前业界盛传的国产N+3工艺核心参数。

晶体管密度达到惊人的125 MTr/mm²(即每平方毫米可容纳125亿个晶体管),这一数字背后,是国产半导体制造工艺一次意义深远的跨越。

对标国际第一梯队,125 MTr/mm²的密度精准卡位在台积电N6工艺(113 MTr/mm²)与三星早期5nm工艺(约127 MTr/mm²)之间,相当于台积电5.5nm工艺的技术水平。

这标志着在物理尺度上,国产先进制程首次实质性触摸到国际巨头的“5nm”大门,期待值自然是拉满了。

若以国内广泛应用的14nm FinFET工艺(密度约35 MTr/mm²)作为基准,N+3的密度实现了超过250%的跃升。

这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中芯国际在FinFET晶体管架构设计、材料工程、工艺整合等核心领域持续攻坚与深度优化的有力证明。

同时N+3工艺常被冠以“等效5nm”之名,这源于其晶体管密度确实达到了5nm级别的物理指标。

然而,在决定芯片实际表现的性能与功耗(PPA)维度,需要更理性的认知,比如N+3工艺在实际性能与能效表现上,目标对标的是台积电成熟的N7P(7nm增强版)和N6(6nm)工艺。

这意味着在相同复杂度与晶体管数量的芯片设计下,采用N+3制造的芯片,其运行速度与功耗控制能力,有望看齐台积电的7nm+和6nm产品。

但是相较于台积电顶级的N5(5nm)或N4(4nm)工艺,N+3在能效方面预计存在约15%-20%的差距。

这一差距的核心症结在于极紫外(EUV)光刻机的严重短缺,原因是EUV是制造7nm以下最先进节点的关键设备,能大幅简化工艺流程、提升精度和良率。

缺乏EUV,意味着N+3必须采用更为复杂的多重曝光(Multi-Patterning)技术来实现高密度布线,这不可避免地引入了更高的工艺复杂度、潜在误差以及功耗成本。

但是话说回来,尽管存在差距,N+3工艺的突破对于长期被限制在“成熟制程”(如28nm及以上)的国产高端芯片设计(尤其是华为海思)而言,其意义堪称革命性。

而且N+3工艺最令人振奋的应用前景,无疑是华为海思麒麟旗舰移动处理器的强势回归,若华为海思下一代麒麟处理器(如传闻中的麒麟9300)成功导入N+3工艺,其综合性能表现会大幅度提升。

更何况这不仅是单一芯片的迭代,更是华为突破尖端芯片制造封锁、重塑5G智能手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点。

重点是麒麟的复苏将极大提振华为终端业务的活力与市场信心,对于华为与市场来说,都是新的改变。

当然了,目前还只是初步的爆料,华为旗下的麒麟9030处理器能不能使用上这项技术,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且国际巨头如台积电、三星的制程迭代从未停歇(如2nm研发),N+3的成功只是起点,国内产业链需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确保技术进步的可持续性,避免再次被拉开代差。

再加上放到手机芯片上之后,华为还需要把控散热方面的表现,并且需要考虑算力与功耗的一些表现等。

因此能不能在高端移动领域重获话语权成为可能,目前还需要耐心等待,最终结果还需要官方的策略。

总而言之,如今的手机市场在性能方面的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想脱颖而出,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对麒麟芯片有什么期待吗?一起来说说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