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贝特瑞

谁在领跑中国AI公有云市场?

划重点:

1、IDC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同比增长55.3%。百度智能云和阿里云以并列第一的市场份额,成为最大赢家。

2、AI云的增长得益于三个核心动能:技术红利释放,企业需求升级,以及云计算基础完备。AI云市场并不是简单的延伸,而是整个云计算产业的一次“再出发”。

3、百度智能云和阿里云领先背后的优势在于:百度智能云以AI驱动云,技术产品强、产业落地深;阿里云以云驱动AI,公有云基础强、生态影响力大。

4、大模型改变AI云服务市场格局才刚刚开始,甚至可能彻底重塑中国公有云市场。未来的AI云竞争不会是“百花齐放”,而更可能演变为“强者争霸”,行业的核心叙事将围绕百度和阿里展开。

2024年,中国AI公有云市场迎来了一个里程碑时刻。根据IDC最新发布的报告,2024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9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3%。

在这一高增速市场中,百度智能云和阿里云以并列第一的市场份额,成为最大赢家。其中,百度智能云增速更快,更是连续六年、累计十次蝉联中国AI公有云市场冠军。

IDC数据显示,市场的高速增长主要受两方面推动:其一是生成式AI应用的快速扩展,其二是机器学习训练与推理(训推)需求的显著增长。前者代表着企业应用层的场景爆发,后者则反映出基础层与平台层的算力与工具需求。换句话说,AI公有云已真正走向“企业级落地”,从而推动云厂商全面进入增长快车道。

报告中,IDC将AI公有云服务市场定义为“部署在公有云服务上的AI能力”,指的是企业无需自己搭建服务器来运行AI,而是通过互联网直接调用云厂商提供的AI能力。其涵盖计算机视觉市场、智能语音市场、对话式AI市场、自然语言处理市场、机器学习平台市场等五大类细分市场。

具体到不同子市场中,百度智能云与阿里云同样表现强势,几乎出现在所有榜单的头部位置:

对话式AI市场规模20.9亿元,阿里云、百度智能云排名前二;

智能语音市场规模18.8亿元,阿里云、百度智能云排名前二;

自然语言处理市场规模22.2亿元,百度智能云、华为云、阿里云排名前三;

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81.0亿元,腾讯云、百度智能云排名前二。

大模型与AI改变云服务市场格局才刚开始。IDC中国人工智能研究总监卢言霞直言:“云厂商应该有魄力、有决心全面重塑云服务产品,以帮助用户建立全面AI化的架构。”

生成式AI的浪潮,正在成为AI公有云的分水岭。而阿里云与百度智能云的并列领跑,正是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

中国

AI公有云服务2024年市场份额概况

AI云的爆发逻辑:为什么是现在?

AI云的快速增长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力量叠加的结果。

从整个公有云市场大盘来看,2024下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增速17.7%,创两年来最高。上一次云计算大爆发,还是2014到2020年;但2021到2023年,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云市场增速一路下滑。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AI和大模型浪潮来袭,各行各业重燃增长预期,企业开始把AI融入业务流程,推动组织重构、效率提升。中国公有云市场也重回景气周期,实现两位数增长。

具体到AI云上,IDC报告中的时间轴提供了一个清晰脉络:

2015—2022年:AI应用以智能客服、OCR识别、工业质检、智能安防等传统场景为主,更多是“点状落地”。

2023年:大模型进入产业应用,带动智能客服、语音转换等语义语音类应用升级。

2024—2025年:云上AI能力全面转向生成式AI,形成“平台型升级”。

2025年下半年:AI应用进一步转向Agent形态,形成更智能、更自治的应用生态。

从宏观角度看,AI云的增长得益于三个核心动能:

首先是技术红利释放。大模型已经成为AI产业的底座,模型规模、推理能力、应用接口的标准化,让AI能力具备“像水电一样供给”的条件。

其次是企业需求升级。从智能客服、生成式BI到行业大模型等,越来越多企业希望在云上快速获得AI能力,而不是自建庞大模型,AI云成为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最后是云计算基础完备。公有云已在IaaS、PaaS层打下了坚实基础,AI云的爆发相当于在既有的云架构上叠加一层“智能操作系统”。

因此,AI云的市场并不是简单的延伸,而是整个云计算产业的一次“再出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2024年市场规模同比增速高达55.3%,而机器学习平台市场甚至实现了163.8%的增长。

百度智能云和阿里云:凭什么能领跑?

尽管其他玩家同样投入巨大,但目前领跑AI公有云的却是阿里云与百度智能云。这背后是两家公司在战略定位、技术积累与生态布局上的差异化优势。

百度智能云:以AI驱动云,技术产品强、产业落地深

我们先看百度。作为AI云的“原生玩家”,百度是中国最早提出“AI云”概念的厂商,2019年即将“云+AI”确立为核心战略,并提出“云智一体、深入产业”。要知道,在当时云计算还是以基础设施为核心竞争点,百度就选择以AI为差异化方向。

经过多年深耕,到大模型时代,百度智能云积累了极强的产品技术能力,以及极深的产业落地经验。

在产品技术上,百度智能云围绕算力、模型、数据和应用,搭建了完整的全栈AI基础设施。在算力层,百度已点亮由三万张昆仑芯组成的集群;在算力调度层,百舸GPU云平台可以统一管理不同底层硬件;在平台层,千帆大模型平台为企业提供模型调用、开发、部署和数据智能的一站式服务。

全栈技术让百度智能云可以支撑企业,从模型训练到业务接入的全流程需求。同时,也能服务多样需求、适配复杂场景。

百度智能云正在用“两条腿”走路。一边构建基础设施,另一边则用自己的应用产品,来检验和打磨底层能力。最新例子是其推出的推出了全球首批AI数字员工。它融合了百度最核心的大模型、数字人技术和行业知识,做到了“开箱即用”。这背后是一个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逻辑:企业不需要关心复杂的技术细节,只需要从自己的业务痛点出发,就能得到一个专业、有效且性价比极高的解决方案。

具体到产业落地上,百度智能云的打法很明确:深入产业,去解决一个核心问题,让AI在更多行业里规模化地跑起来。

目前百度智能云落地能力已经在多个行业大规模验证。公开数据显示,百度智能云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大模型中标数量与中标金额双双领先。其已成为65%央企、80%系统重要性银行、TOP10新能源汽车企业、以及最多重点具身智能企业首选的AI云。

比如近期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因为夺得百米“飞人大战”冠军而刷屏的“天工”机器人,背后就有百度智能云的支持。

简言之,百度智能云的竞争力在于“AI驱动云”,它并不是在已有云业务上叠加AI,而是以AI为出发点重构云。

阿里云:以云驱动AI,公有云基础强、生态影响力大

我们再来看阿里。作为云计算的“生态霸主”,阿里云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公有云基础与生态影响力。

阿里云长期位居国内公有云市场份额第一,尤其在IaaS层,具备大规模计算与存储优势,为AI训练和推理提供了坚实的算力保障。

到了AI时代,阿里云把自己角色定位为基础算力提供商,持续加码,夯实云基础与生态优势。

一是继续扩大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投入,押注AI和大模型。阿里CEO吴泳铭之前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超过过去十年的投入总和。

二是坚持模型开源路线,通过开源的通义千问系列模型打榜,在社区里积攒声量、吸引开发者和企业。目前阿里云大模型矩阵,已经覆盖了语言、语音、视觉、代码等多个模态。

三是投资和收购AI初创公司,把AI创业企业与阿里云AI基础设施绑定,消耗训练和推理算力。阿里投资了中国最热门的几家AI独角兽,包括智谱AI、MiniMax、月之暗面、零一万物、百川智能等等。而这些公司均在阿里云上训练大模型。

阿里云的路径可以概括为“云驱动AI”:它从云的底层优势出发,将AI作为升级与扩展。

百度与阿里的路径不同,百度以AI技术见长,最早提出AI云,阿里以云基础与生态见长。这种差异化优势,使得两者能够在AI公有云的不同赛道上互为补充,最终形成并列第一的市场格局。目前,两家也是国内少数实现非公认会计准则下盈利的云厂商。

未来市场格局:AI云竞争看百度与阿里

IDC报告明确指出,大模型与生成式AI将全面重塑云服务架构。随着AI应用逐步向Agent化演进,未来的AI云市场,竞争核心不再是算力价格或模型参数,而是:

能否提供面向全行业的AI原生应用架构;

能否建立可持续的AI治理体系;

能否重构生态,让更多开发者与伙伴参与其中。

在这些维度上,百度与阿里均处于第一梯队。

比如在生态层面,百度是行业内最早提出“AI原生应用”概念的公司,并在开发者生态上加大投入,并通过连续几年举办"文心杯"创业大赛等方式,发掘优秀创业者,吸引更多创业者加入百度生态。更有望在Agent时代率先构建新的应用范式。

2024年,AI公有云市场的55.3%增速,以及百度与阿里并列第一的格局,标志着中国云计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看完报告,重点君最直观的感受是:大模型改变AI云服务市场格局才刚刚开始,甚至可能彻底重塑中国公有云市场格局。一方面,云上大模型产品的定价模式正在向按Tokens倾斜,另一方面,基于大模型的应用大幅带动算力等基础设施产品的需求。而模型和应用,一定是AI时代的主流。这也是百度智能云和阿里云未来持续增长最大的确定性。

目前,中国公有云市场格局可以概括为“5+3”,也就是5家科技云厂商(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火山引擎)+3家电信运营商云(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八家合计瓜分了主要的市场份额。

云计算具有强大的网络效应,参考海外,美国市场最终由亚马逊、微软、谷歌和甲骨文四家主导。而中国有超过15家云厂商,市场高度内卷,价格战高企,盈利者寥寥。

未来的AI云竞争不会是“百花齐放”,而更可能演变为“强者争霸”。百度与阿里的领先,既是技术与生态沉淀的结果,也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AI云市场的核心叙事将围绕这两家公司展开。

在我们看来,IDC报告的结论可以概括为:AI正在改变云,云正在重塑AI。而真正站在这个交叉口的,是长期投入、积淀最深的百度与阿里。

责任编辑丨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