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逛展|AI没有但人类有的东西, 居然在书展上get了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赵茜
“只有知道我们来时的路,我们才能更好地凝望远方。”8月15日,2025上海书展期间,聚焦人类智能核心谜题的《智能简史》新书分享会上,中国人工智能领军科学家刘志毅与简宗科技联合创始人杨阳围绕AI时代的人类价值展开对谈,近一个小时的“密集输出”,让逛展小队员get了不少理解我们人类机器伙伴的新视角。
刘志毅提到,人类正变得越来越聪明,普通人认知水平甚至可以与20世纪50年代普通科学家持平。该背景下人类最需要AI做两件事:首先是在复杂的环境中创造新的信息知识,并把分散的信息聚合起来;其次是看有没有可能通过AI进行机器猜想,通过AI创造新知识,或者至少有一个更好的、更快捷地创造新知识的方式,把原来动辄四五十年周期知识生产周期压缩到可以接受的时间。
“这会让我们创造知识和处理文件的方式发生变化,以前需要几百个人才能做的实验,现在可能几个人就能做。另外机器强大的记忆能力也会为人类提供索引,弥补人类的记忆方面的短板,从而改变人类生产协作方式。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所以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好几个大机构都在推动科研基础模型的创新。”
简宗科技联合创始人杨阳认为,AI时代人类区别于人工智能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从“无”中建构“有”的能力,“大部分人都认为人类是单向理解世界并给出反馈的存在,但研究发现,人类可以主动捕获、建构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鱼类可以通过二维画面构建起3D物体形象;黑猩猩能通过同伴暗示行为或潜在动作,产生丰富的心理活动。对于人类来说,我们不仅具有其他物种所具有的能力,还会自动补全缺失的信息。”
她给出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如果将整个世界比做一把扇子,世界的每个维度就是扇面褶皱。因为人类的生物屏障有限,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被压缩过,但人类的特殊能力在于,能通过一道道褶皱看清世界全貌,也可以更换扇面,甚至把扇子塑造成不同的形状,这是现有人工智能非常稀缺的能力。”
人工智能这样这样厉害,人来该对它的存在感到恐惧吗?刘志毅认为,现有技术远远达不到令人担忧的程度,“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曾在采访中承认,他们过高的估计了人工智能在这一轮科技革命里的上限。由于我们没有能力把一项技术做到能力极限。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里,大概50年内,我们都可以对AI技术发展保持足够预期,并且相信人类具有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
至于为什么要做和人类一样的人工智能?刘志毅给出了他的答案:“不完全是产业升级、让经济变好或者解放劳动力,而是源于我们的本能追求,就是要理解自己,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所以要构造一个和我们相似的物种,我觉得这是今天人类追寻AI的重要原因。”